冬至原是大节

在中国的传统节日中,今天的人们似乎只知有春节、清明、端午、中秋等四个国家法定的节假日,而不知历史上还有过一个隆重程度仅次于过年的大节冬至了。

冬至在历史上既是节气,又是节日,即所谓“冬节”,又称“亚岁”。而民间更有“冬至大如年”之说(见顾禄《清嘉录》)。

作为节气的冬至,早在传说中的帝尧时期就已经出现了。《尚书•尧典》记帝尧曾命人观象授时,即通过观测鸟、火、虚、昴四颗恒星在黄昏时处在正南天空的日子来定出“日中”、“日永”、“宵中”、“日短”,以作为划分四季的标准。其中的“日中”即春分,“日永”即夏至,“宵中”即秋分,“日短”即冬至。殷商时又使用圭表来观测日影长度的变化,并据以确定冬至日。甲骨文中所记载的“日南”,即为冬至。春秋战国时,人们还称冬至为“日南至”或“日短至”。如《左传•僖公五年》记:“春,王正月辛亥朔,日南至。”《礼记•月令》:“仲冬之月……是月也,日短至。”有时也统称夏至、冬至为“日至”。如《孟子•告子上》“(麰麦)至于日至之时皆熟也”,其“日至”便指夏至;而《孟子•离娄下 》“千岁之日至可坐而致也”,其“日至”则指冬至。《左传•僖公五年》还记,“凡分、至、启、闭,,必书云物”。“分”即春分、秋分,“至”即夏至、冬至,“启”即立春、立夏,“闭”即立秋、立冬。盖古代国君必于“二分”“二至”及“四立”之日登台观望天象,并占其吉凶以书之。

现行二十四节气的全部名称始见于《淮南子•天文训》。西汉末刘歆改称“太初历”为“三统历”后,遂将二十四节气正式订入历法,冬至便是其中的第二十二个节气。而且自汉代以后,冬至已不单是一个节气,更成为一个重要的节日了。而促成这一节日形成的原因,实与天道的变化有着直接的关系。

冬至这天,太阳几乎直射南回归线,北半球阳光最少,白天最短,故这一天又被称为“日南至”或“日短至”。至者,极也。也就是说,在这一天,阴气已达到极点。而阴极之至,阳气始生。所以,这一天又成为一个阴阳转化的关键日子。《周易》便是用卦象的形式,将大自然的这一阴阳消长现象直观地表示出来。《周易》中,冬至所在的夏历十一月为《复》卦,其卦象是上坤下震,也就是所谓的“地雷复”。该卦六爻中,上面五爻全是阴爻,只有最下一爻是阳爻,表示阳气已经生出,即所谓“冬至一阳生”也。但由于这一天阳气刚刚生出,还比较微弱,所以人们对初阳既是欢欣、庆贺,同时又要小心护持。这便形成了冬至节的“贺冬”与“闭关”两大习俗。

东汉蔡邕《独断》云:“冬至阳气起,君道长,故贺。”(《后汉书•礼仪志》李贤注引)《汉杂事》亦云:“冬至阳生,君道长,故贺。”(赵与时《宾退录》卷九引)冬至不但“阳气起”,而且还与“君道长”联系在一起了。所以自汉朝开始,历代冬至,皇家都要举行隆重的“贺冬”仪式。是日,文武百官毕集,鼓乐齐鸣,一起向皇帝拜贺冬节,并呈送贺表。沈约《宋书•礼志》:“魏晋冬至日,受万国及百僚称贺,因小会,其仪亚于岁朝。”周密《武林旧事》(三):“(冬至)朝廷大朝会,庆贺排当,并如元正仪。”宋陈元靓《岁时广记》(三十八)亦引《皇朝岁时杂记》云:“冬至天子受朝贺,俗谓之排冬仗。百官皆衣朝服如大礼祭祀。凡燕享而朝服,唯冬至正会为然。”此后直至明清,皇家的“贺冬”礼仪仍很隆重。除臣下朝贺外,尤重祭天大典,即所谓“冬至郊天”,盖借此以答谢天生阳气并利君道之长也。如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便记“冬至郊天令节,百官呈递贺表”,潘荣陛《帝京岁时纪胜》亦记“长至南郊大祀,次旦百官进表朝贺,为国大典。”

至于在民间,“贺冬”的气氛亦十分浓烈。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记北宋汴京冬节的盛况是:“十一月冬至,京师最重此节。虽至贫者,一年之间,积累假借,至此日更易新衣,备办饮食,享祀先祖。官放关扑,庆贺往来,一如年节。”周密《武林旧事》(三)记南宋杭都之“贺冬”更是热闹:“都人最重一阳贺冬,车马皆华整鲜好,五鼓已填拥杂遝于九街……三日之内,店肆皆罢市,垂簾饮博,谓之‘做节’。”民间“贺冬”,除“馈送节仪,及举杯相庆”(吴自牧《梦粱录》)外,也有“投刺”之俗,即互致贺卡。正如元人马臻《至节即事》所云:“天街晓色瑞烟浓,名纸相传尽贺冬”(《霞外集》)。直至清代,仍是“绅耆庶士,奔走往来,家置一簿,题名满幅”(《帝京岁时纪胜》)。由于士庶不能祭天,故转而为祭祖。《诗经•柏舟》:“ 母也天只,不谅人只。”《毛传》解释说:“天谓父也。”《管子·五行》更明确提出“以天为父,以地为母”。这样一来,冬至之祭祖,实际上已成为祭天的一种衍变了。

“闭关”作为冬至节的另一文化事象,旨在保护阳气,不使受到损伤。《周易•复卦》《象》辞曰:“先王以至日闭关,商旅不行,后不省方。”“至日”即冬至日,“后”即君王。意思是说,先王于冬至日关闭城门,商旅不再通行,君王也不巡视邦国。《后汉书•礼仪志》更明确规定:“冬至前后,君子安身静体,百官绝事,不听政,择吉辰而后听事。”后世更有冬至“禁嗜欲”及早睡晚起之养生主张。故所谓“闭关”,实际是要求从自然界到社会面,再到人体本身,都要保持一种闭守、安静的状态。古人认为,只有这样,才能使阳气不被伤害,也才能平安度过阴阳转化的关键时刻。

除“贺冬”与“闭关”外,冬至还有一些习俗也与“阴极阳生”有关。这就是食饺子、献履袜及“数九”。

冬至食饺子据传与医圣张仲景有关。张仲景本为官员,但当东汉疫病流行之时,他悯怜民众遭灾,竟不顾公事而“坐堂行医”,并活人无算。又鉴于冬至天寒之极,遂教民以“祛寒娇耳汤”防冻。“娇耳”即饺子,以其形似耳朵而名。最初的“娇耳”以羊肉及祛寒药物为馅,后人沿习,虽馅有多样,其义一也。至今民谚尚有“冬至馄饨夏至面”之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