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失百年!它在广西被发现
在广西壮族自治区河池、桂平等地江水中的岩石上,科研人员发现了消失了一百多年的中国特有的固着性淡水螺类——江旋螺。这一研究成果近日发表在国际学术期刊《英国皇家学会学报B辑生物科学》上。
论文共同第一作者、德国柏林自然历史博物馆博士张乐嘉目前正在云南昆明开展螺蛳研究。他介绍,中国特有的江旋螺是世界上唯一具有自主固着习性的淡水螺类,可以像海水里的牡蛎一样紧紧固着于岩石表面,然而自一百多年前由法国人发表中华江旋螺相关发现以来,这一独特的类群就再也没有被采集报道过。
(左)活体的雄性刘氏江旋螺攀爬于固着在岩石上的雌性江旋螺之上,(右上)雌性刘氏江旋螺贝壳,(右下)雄性刘氏江旋螺贝壳。
此次研究由柏林自然历史博物馆、北京大学等多个单位的研究人员共同合作完成。在广西的龙江、黔江、浔江里的石灰岩上发现了这一消失百年的类群后,经过比较模式标本,研究人员基于分子系统学、形态学和解剖学研究,将这一新种命名为刘氏江旋螺,并对其独特的固着习性和两性异形现象开展研究。
研究表明,仅雌性刘氏江旋螺具有固着于岩石的习性,由于固着导致其原始壳口被封闭且无法自由移动,雌性刘氏江旋螺发育出了第二个壳口用于进食、排泄、交配等生理活动;而雄性刘氏江旋螺可以自由活动,具有一般螺类的形态和唯一的壳口,便于寻找雌性刘氏江旋螺交配繁衍。分子和形态的综合研究证实,刘氏江旋螺是不同于中华江旋螺的新种,并且再次证实了江旋螺属应当划分于豆螺科。
有中华江旋螺固着的石头,红框为选模标本。
研究人员介绍,固着于岩石的习性是江旋螺对于广西急流大江中石灰岩环境的适应性演化,这一习性使得江旋螺成为这一生境中的优势物种;然而固着无法移动的习性对于生存繁殖是很大的劣势,江旋螺因此还演化出了软体动物中独一无二的第二壳口和极端的两性异形现象。研究人员认为江旋螺是深入研究物种适应性演化和演化创新的极佳案例。
同时,研究人员指出,由于江旋螺所栖息的江河环境距离人口聚集区及水电站很近,这一类中国特有的独特物种的生存易受到人为因素影响,亟需得到特别的关注和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