争议“五一调休”:背后真问题亟需解决 节假日还能增加吗?

近些年,节假日调休问题一直处在舆论的风口浪尖,而今年关于调休的讨论尤为热烈。“五一其实只放1天”等话题多次冲上热搜。有观点认为调休制度不合理,是时候取消了;有观点认为有的调休“诚意不足水分足”;也有观点认为,调休存在合理性,一味吐槽调休并不能解决休息不够的问题;更有观点表示调休的最初目的本就是为了刺激消费而非尊重劳动者的休息权利等。

去年五一调休同样引发热议,当时清华大学专家表示“五一调休是动了脑筋的做法”。

媒体2023年报道截图

目前网上反对调休的声音最多,原因也很简单,拼凑的长假“假象”,降低了公众的幸福感,引起越来越多的不满。媒体顶端新闻率先呼吁“当调休安排与之矛盾、人民群众怨声持续不断,就应该听取意见、尽快调整。反对调休的声音,不能装作听不到”。

央媒中国之声更是直言“放假,绝不是假放”,无论支持调休还是反对调休,都是民意的表达,综合各方诉求,实现统筹安排,优化假日布局,以更好地促进假日消费,提升民众福祉,让大家更有获得感、幸福感。薪年休假制度也不能原地空转,落实好这一制度安排,势在必行。

“浙江宣传”揭秘调休之争背后的真问题

当前要解决“调休效果好不好”的问题 而不是一味“否定”调休

调休从1999年开始,已经伴随国人走过了25年。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只有4个法定节假日:元旦(1天)、春节(3天)、劳动节(1天)、国庆节(2天),共7天。调休的诞生是基于现实国情和回应群众期盼的考虑。为满足群众休息休假和团聚省亲需求,缓解春运压力,再加上经济社会发展,人们的精神消费需求变得强烈,1999年,国务院将7天法定节假日增至10天,春节、劳动节、国庆节各3天,与前后周末拼接形成3个7天长假。这便是调休的最早由来。

2007年后,全国法定节假日增至7个:春节、端午节和中秋节的时间依照农历确定,元旦、劳动节和国庆节依照公历,清明节依照节气。节假日与双休日不能“无缝衔接”,若没有调休,那么部分节假日与双休日之间就会间隔一两个工作日,导致假期“碎片化”,这会造成诸多不便。所以调休有它的进步意义。

2008年,“五一”黄金周被取消,改为短假期,共3天,并设立了清明、端午、中秋3个短假期,放假总时间也由10天变为11天。

2023年10月,国家发改委曾公开回应调休问题,调休是放假安排中社会公众普遍关心的话题,是否调休以及如何调休,目前社会公众的观点差异比较大。总体而言,调休比不调休好,而且是不得不调。

但是,当前日益激烈的争议也不得不引起重视。调休带来更多调整生活的时间和空间,客观上还促进了假期经济的红火。但有人经历调休之后,反而觉得“累觉不爱”。这背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虽然喜提小长假,但很多人一想到周末补班就焦虑。以损失周末为代价的小长假,尽管总休息天数不变,还是会让人产生失落感。比如,长时间工作令人疲惫。调休带来的另一重影响,就是上班族要比原先连续工作更长时间,一些“单休党”更甚。此外,调休形成的小长假打破了人们习以为常的工作休息节奏,可能导致“节后综合征”,影响工作效率。

就此问题,浙江省委宣传部公号“浙江宣传”刊文表达了立场,其称一味否定调休,不能解决根本问题。任何制度都不会是完美无缺的,不管怎么调休都难以满足所有人的需求。调休制度现在面临争议的原因,与其说是调休制度本身存在先天性不足,不如说是社会发展变化产生了新情况。很多网友吐槽调休制度,不一定就意味着不调休有多好、调休有多么不好,而是通过吐槽,表达出了人们对工作的要求、对休假的需求、对旅游的渴求更加理性多样,更希望通过休假提升幸福感和获得感。今天我们看待调休制度,不是调休该“有没有”的问题,而是要着力解决调休效果“好不好”的问题。

浙江宣传提出四点看法,一是对节假日的优化调整多些耐心,《国民旅游休闲发展纲要(2022-2030年)》就提出,要继续优化全国年节和法定节假日分布格局,制定休假相关制度需要考虑各种因素,相信针对当前各种争议和呼吁,结合我国实际,相关部门会进行统筹考虑、作出决策;二是对抵制无效加班“内卷”多些决心,相关部门也要加强执法;三是对落实带薪休假多些用心,如重视带薪休假的落实;四是对地方探索灵活休假多些关心,2015年国家出台意见,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和单位根据实际情况,优化带薪休假制度,实行错峰休假和弹性作息。至今,已有河北、江西、重庆等多个省份曾出台鼓励2.5天休假的意见。还有部分企业和地方开始试点“上四休三”制度或是“隔周三休”等模式的错峰休假。

如果调休真难以取消 节假日可以增加吗?

胡锡进建议恢复五一黄金周 双休政策参与者称增加不如落实年假

对于调休能不能取消的问题,国家发展改革委在2023年10月25日发布的“2024年放假安排的五大突出亮点”中就有所回应,“总体而言,调休比不调休好,而且是不得不调。”

对于目前假期制度,公众最多的反馈是“累”,我国从2007年对法定全民节假日进行调整后,节假日天数在十余年来再未变化,增加节假日的建议可行吗?

大家最直观的想法,从缓解社会压力的角度来说,增加假期可以适当对冲调休的影响。当代年轻人在“996”“007”的常态下,不少人只能用躺平、佛系来自我安慰。多放两天假,效率提上来,恐怕才是优解。从经济社会变化的角度来看,多放假有利于扩大内需。当下消费疲软、产能过剩同时存在。而且密集出游导致人流扎堆,很多人不敢出门。不如在保障正常双休的基础上,适当增加长假数量,让人们更愉快地合理消费。

媒体界面新闻采访中国人民大学休闲经济研究中心主任王琪延,其表示制定休假相关制度需要考虑多方面因素,一般情况下,年度的休假长度由劳动效率决定。目前,我国法定节假日为11天,算上周末休息日,每年非工作日总计在115天左右,占比超31%。王琪延指出,这个休假时间安排符合国内的劳动效率以及人们的实际需要。

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公共管理学院教授马亮指出,优化调休制度需要配套政策支持,比如带薪休假制度落实,使人们可以自由组合假期。要切实维护职工带薪休假制度落实到位,做到有法必依,违法必究。对于用人单位违反劳动法的,要严惩不贷,否则目前有关带薪休假的政策只能是一纸空文,收不到应有的效果。要定期监测和评估带薪休假制度落实情况,明确目前有多少用人单位切实贯彻落实带薪休假制度,还有哪些问题需要通过政策破解,持续推动带薪休假制度贯彻落实。

而增加假期也并不是毫无可能。2022年出台的《国民旅游休闲发展纲要(2022—2030年)》就提出,“优化全国年节和法定节假日时间分布格局”。 北京大学旅游研究与规划中心主任、国际旅游研究院院士吴必虎接受新京报采访时表示,过调休,我们初步解决了长假“有没有”的问题,现在讨论增加假期、少调休,确实已经到了要解决“好不好”的阶段了。

“接下来要不要增加1至2天假期,增加以后放在五一或者春节,还是放在哪,还需要征求意见。”吴必虎说。

知名大V胡锡进建议恢复五一黄金周,其认为围绕假日调休的争议非常多,着实众口难调。给五一增添两天假日,恢复十一水平的黄金周,是缓解公众这一情绪的最好办法。国家的假日安排已经十几年没调整了,而社会发生了很大变化,今天的人们很需要一个十一水平的五一黄金周。而且我们的国家有实力再增加两天公共假日,至少再增加一天,改善五一用一天假日凑成五天假期而不得不调休产生的疲倦感。

双休政策制定工作参与者武欣谈及如何解决调休矛盾表示,我国现有的11天法定公休假期已与发达国家相当,问题的关键不在于增加假期天数,而在于如何有效落实带薪年假制度。

央视网:公共假期需兜底 温和改良是出路

最小干预原则 把调休背后利益考量从“功利性”转到“人性”中

针对调休问题的补充讨论,来自专家与媒体的建议中更清晰也更常提及的一条,就是带薪年假的落实。客观来说,年假全面、不打折扣地落实,关键在于成本由谁分担。

央视网表示带薪年假的落实当然是必争之利,但现阶段看,全面强制并非朝夕之功,远水解不了近渴,当前最经济的方法还是增设公共假期来兜底。所谓假期兜底,即用行政手段,明确赋予劳动者更多休息的权利,对于劳动者来说,这就省去了谈判的烦心程序,对于个别企业来说,即使想罔顾法令悄悄开工,但碍于上下游产业链均已停摆,自己想“卷”也“卷”不动。平等的福利也意味着相对的公平,全面休息让竞争关系处于暂时冷冻与真空状态,让竞争主体之间处于同一起跑线上,呼应劳动者权利的同时,也缓解了企业的焦灼,堪称最优解。

在这一轮针对调休的争论中,不乏有人提出希望更大范围休假的感性呼吁,劳动者的心情可以理解,但同时也要看到,大范围的休假涉及深刻的利益格局调整,尤其要注意到,当前外部经济形势的变化。罗马并非一天建成的,即便这些理想化呼吁都能实现,但若一些小微经营主体连日常运转都难以维系,对劳动者来说,这也是一种饮鸩止渴。

相比激进的呼吁,温和的改良才是首选。比如,能否将调休选择权真正交给劳动者自己,愿意以调休方式换取更长假期的就让其坚守岗位,想让闲暇时间能够相对分散的就放弃调休;或是在调休后的假期总量不变的情况下,适当减少需补班的频次,比如从“上一天休一天”改为“上一天休两天”等等。这样也能给企业以及当前的利益格局更多的过渡时间,就像当初以大小周轮休取代单休制一样,毕竟,从长远看,取消调休,让假期以增的面貌出现,而不是以调的形式出现,是当前主流舆论所期待的。

可以预期的是,在公共福祉面前无论或大或小善意的释放,都将迎来舆论的热烈欢迎,官方需要积极回应。更何况,目前来说,我们的社会已经有能力在双方调和之间做得更好,就应从历史的惯性思维中抬起头来,直视现实。

说到底,把调休背后的利益考量从“功利性”转到“人性”是题中之义。1999年第一个调休而来的国庆黄金周登上历史舞台,这一崭新机制刺激了旅游市场,获得极大回报,彼时,7天内全国出游人数达到280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141亿元,据媒体披露,7天的花费相当于上一年全国国内旅游收入的5.9%、国内生产总值79553亿元的0.18%。回望1999年第一次调休收获的经济发展成果,此刻对调休制度适当的改革,在解放生产力和促进消费能力提升上,未尝不是新的精彩一招?

对此,你怎么看?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