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明祥:“敦煌风”吹出“意思”来 ——瞿方业《风从敦煌来》评介
“敦煌风”吹出“意思”来
——瞿方业《风从敦煌来》评介
穆明祥
一部由“文化丝路”“科教观察”等五辑组成评论集《风从敦煌来》,已由甘肃人民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惠见读者。
瞿方业和我既是文友,又是好朋友,好朋友出了大著,当然应该由衷地表示祝贺!在祝贺的同时,也想仅凭愚见写几行读后的感想,作为一份微薄的“礼物”,献给这位志同道合的朋友。
瞿方业,主任记者、时事评论员,长期担任报纸评论部主任。现任甘肃新媒体集团新甘肃客户端《敦煌风》评论负责人。多年来他一直笔耕不辍,为多家媒体评论专栏撰写评论文章,作品被《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华读书报》《新华每日电讯》《中国青年报》《三联生活周刊》《南方都市报》《新京报》等数十家报刊杂志刊载,已发表作品数百万字。
《风从敦煌来》,意在表达作者立足于敦煌千年文脉,以敦煌的博大辉煌为底色,书写现实生活。书名取为《风从敦煌来》,是化用《敦煌风》栏目之名,咋看并无奇妙之处,但只要通读了该书内容你就会发现实则暗藏“玄机”,也就是说通过“风从敦煌来”的铺垫,把着重点放在让其“吹出意思来”的核心主旨上。你看:《敦煌风》评论开栏语的第一句话就是:“风从敦煌来,随着意思吹。”何为“意思”?意思包含有思想、心思、意义、道理、意图、用意、意志、神情、情趣、意味、心情、情绪、情意、心意等等之意。不论写文化评论、文艺现象,都离不开“意思”所包含的这些要素。读瞿方业评论集《风从敦煌来》,处处都能读出“意思”所迸发的思想火花、人情况味。
写评论文章,不仅需要人勤笔勤,还需要有较强的政策方针把控力、敏锐的观察力和深邃的思想表现力。瞿方业是一名资深媒体人,数十年来奋斗于采访一线,了解到了各行各业生产运行的切实情况,汲取了丰富的创作源泉,积累了大量创作的至真素材,再加上有多年从事评论编辑工作的经验,其深谙评论文章写作之要旨,因之写起评论文章来不仅得心应手、游刃有余,而且能够切中要害、点到命穴。
写评论文章,很容易流于居高临下、机械说教、板起面孔训人的形式,这样的话,读之让人反感。瞿方业的评论大多以贴近基层民生,站在读者的角度,使用平易近人的文辞,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以事实为根据,以解决问题为目的,款款写出,娓娓道来,读之令人欣然接受、心悦诚服。这除了他的文字功夫了得外,还基于他能聚焦时代变革进程、着眼国家发展大局、贴近民生实际生活、摆进自己鲜明态度,他不仅在党的理论宗旨、国家方针政策宣贯方面发挥出了突出的默化引导作用,而且在解决民生愁、盼、难方面起到了促进作用。难怪读他的评论就会使人觉得不仅有温度、有情度,而且有深度、有广度。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瞿方业先生在文艺评论方面所显示出的异人才华。多年前他写的《致敬〈河西走廊〉》是对甘肃省组织部拍摄的一部充满人性温度的纪录片《河西走廊》的评论。作品认为,通过与河西走廊历史上重要人物的“灵魂对话”,对重大事件合理演绎与想象,让那些封存于如海史册和典籍里的名字,矗立边塞黄沙中的烽燧、残墙、驿站的遗迹,洞窟里的飞天等,陡然复活。
《传统戏剧教育要因地制宜》《传承文化根脉 汇聚复兴力量》等,在文艺、教育诸方面的评述均有评论者自己的精到见解和合理建议,对传统文艺、现代教育、历史传承等饶有裨益。
《风从敦煌来》涉猎面非常广泛。要写好这诸多领域的评论文章,没有这诸方面的行业阅历、知识积累、详实素材是万万不行的。好在,瞿方业多年来的一线采编生涯为他提供了这笔财富、打开了评论写作的方便之门,从而让他借助于“敦煌风”的动力,把他的“意思”极其理想地“吹”了出来。岂不幸哉?悦哉?
最后,以《风从敦煌来》自序中的这段话作结,窃以为极为贴切:“我生有幸,在人生的一段岁月里,参与编辑了《黄河评论》《丝路话语》《敦煌风》等评论栏目,以黄河、丝路、敦煌之名,表达了对社会和世界的一点看法,这是一份相当巨大的荣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