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子 :轩 辕 故 里

轩 辕 故 里

□ 文子

陇东南的山风总挟着些苍茫,掠过沟壑时卷起细密的黄土,在梁峁间打着旋儿。这片被岁月浸透的高原,每一道梁每一道沟都藏着说不尽的故事。当车子在盘山路上迂回行进,窗外连绵的土黄色波涛,恍若凝固的时光。抵达轩辕故里时,阳光正斜斜洒在石牌坊上,“轩辕故里”四个字在光晕中显得格外沉静,像极了一位闭目养神的老人,在黄土高原的怀抱中安然小憩。

过牌坊,青石板铺就的广场在脚下延伸。石板被岁月磨得光滑如镜,隐隐地映着天光云影,让人踩上去有种特别的踏实感。几株古橡树静静伫立,虬枝舒展,在微风中轻摇一片斑驳。树影深处,黄帝塑像巍然屹立,那跨越千年的目光与每一个来访者静静对视,仿佛在无声地叩问:你从何处来?

沿着轩辕大道缓步而行,左侧的轩辕湖碧波微漾,倒映着流云。石拱桥静卧水上,站在桥心,能看见湖心岛上的水鸟悠然梳理羽毛。远处,轩辕宫的重檐翘角从绿荫中探出,飞檐上的脊兽在阳光下闪着柔柔的金光,向世人昭示着此地非同寻常的来历。

转过石桥向东,道路渐渐收窄。林木渐密,将尘世的喧嚣隔绝在外,只余脚步与青石相触的轻响。走了约莫半个时辰,一道幽深的山谷呈现眼前,谷口巨石上“轩辕谷”三字已有些斑驳,像是被时光细细打磨过。踏入谷中,沁凉的山风扑面而来,一条清溪潺潺流淌,水声如絮语,仿佛在低语着远古的秘密。俯身掬水,清凉从指间滑落,那一瞬间,似乎触到了时光的脉络。

溪畔那处缓坡隆起,世称“轩辕丘”。立于此间,隐隐中仿佛能听见历史的回响。《水经注》中“帝生于天水轩辕谷”的记载,《甘肃通志》“轩辕谷隘,清水县东七十里,黄帝诞此”的笔迹,都为这片土地赋予了特殊的重量。据当地老人说,这片谷地曾香火鼎盛,每年黄帝诞辰日,四里八乡的村民都会聚集于此,以庙会、唱戏等方式,尊祭被称为“三皇帝”、“轩王爷”的黄帝。尽管庙宇早已湮没在时光里,只残存些许痕迹,但记忆却如谷中的清泉,从未断绝。村民在耕作时,偶尔还会翻出明代的方砖,那些残存的碎片,如同文明的信物,在泥土中默默守护着过往。

如今,简朴的香烛仍在石台上静静供奉,延续着数千年来不曾中断的敬仰。这种源自民间的纪念,比任何恢宏的建筑都更贴近大地的心跳。山谷中居住的人家,至今仍遵循着古老的约定,相传他们是专司守护香火的后人。谷东面那些被称作“轩王台子”、“睡觉石”、“嬉台”的地方,这些活在乡音里的名字,将远古的记忆封存在方言的脉络中,像一页页活着的史书。

日影已稍稍偏西,轩辕祠内香火缭绕,“人文初祖”的匾额令人肃然起敬。祠内壁画静静诉说着黄帝的功绩:造舟车、制衣冠、创文字、定算数、谱音律……一个文明的雏形,就在这片土地上缓缓织就。《史记》开篇即言:“黄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孙,名曰轩辕。”而更古老的典籍中,关于黄帝降生的记载则蒙着神秘的面纱。这类感生神话,恰是历史深处若隐若现的印记,在真实与传说之间架起一座想象的桥梁。

在轩辕宫前驻足,殿内陈列着清水县出土的文物照片:李崖遗址的陶片、瓦砾,属于龙山齐家文化。考古发现与文献记载在此交汇,让飘渺的传说落地生根,成为可触可感的历史。那些破碎的陶片,粗糙的瓦砾,虽无言,却比任何华丽的辞藻都更有力量。

登临轩辕湖畔的丘顶,整个景区尽收眼底。轩辕广场、轩辕湖、轩辕桥、轩辕宫、轩辕祠在柔和的阳光下构成一幅静谧的画卷。远处,清水县城的高楼若隐若现;近处,游人渐稀,天地间仿佛只剩下我与这段深邃的历史默默对话。斜阳将身影拉得老长,像是要把此刻的感悟永远镌刻在这片土地上。

想起一位作家曾说,要用孩子的眼睛看世界,用诗人的心灵感受生活。此刻,我确实感受到了作为一个华夏子孙的好奇与感怀。缓缓向出口走去,忽然释得了“故里”二字承载的重量。这里不只是人类鼻祖的出生地,更是一个文明的开端,一个民族记忆的起点。那些典籍中简短的记载,在今天看来,已不只是地理坐标,更是认同的基石。清水县在不同时期被称为“轩辕镇”、“轩辕区”,这些地名如同文化的年轮,记录着世代相传的记忆。

闭目回想这一日的所见所感。那些古老的橡树、潺潺的溪水、厚重的史册,共同勾勒出一幅关于文明起源的图景。轩辕故里,不仅是一处景点,更是一扇通往我们自身源头的时光之门。当暮色渐合,黄土高原的轮廓在视线中渐渐淡去,但我知道,这片土地守护的记忆,将如永恒的北斗,永远指引着一个民族的精神归途。那些深植于血脉中的文化密码,会在每一个寻根者的心中,生长出新的年轮,继续讲述着永放异彩的华夏典故。

efe9d752-5f8d-4436-a843-c8397fad441e

 

【作者简介】:文子,甘肃山丹人,天之水网专栏作者。曾在《甘肃日报》、《甘肃文学》、《张掖日报》、《张掖作家》、《张掖网络作家》、《作家联盟》、《天之水网》、《焉支山》等报刊、网络平台发表数篇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