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晓春 :康乐访古
康乐访古
马晓春
一道城墙横亘于水陆之间,满仓的嘉谷都付与了风烟。古国早已隐没于平莽之中,唯有文明能传承万年。自北魏起,康乐境内先后设立过蓝川、安乐、长乐、水池、党川等郡县,自古以来就是丝绸之路、唐蕃古道的要冲,也是各民族“茶马互市”的活跃区域。为抵御南部游牧部落东进骚扰,明朝初年,河州设置了二十四关,其中康乐县境内有大马家滩关、小马家滩关、麻山关、安龙关等关隘,还有水池城、景古城、苏家城等古城,这些构成了其厚重而璀璨的历史文化底蕴。
春光明媚,春风和煦。我与省内外的方志专家、高校硕士生,踏上了寻访康乐关隘和古城的路途。我们沿着临康和(临洮县至康乐县至和政县)二级公路行驶,一个个祥和的村庄,一条条平坦的村道,就像一幅幅宁静的水墨画卷,暖阳轻柔地洒落在炊烟袅袅的屋檐上,让人有种诗情画意、心旷神怡之感。
遐想之际,我们来到了小马家滩关(鸣鹿关)的所在地——鸣鹿乡鸣关村。“小马家滩关在哪里呢?”看着农家的院落,我们议论起来。“还是找村委会吧。”我说道。走进村委会,说明来意后,热心的村干部带我们来到4社,指着农户屋后的大土堆,告知我们这就是小马家滩关遗址。难以想象,这里曾经是有驻军把守的小马家滩关。遗址四周地势平坦,一片片冬小麦翠绿欲滴,宛如偏僻的生命绿洲;树木发出新芽,长成一颗颗嫩绿色的小豆芽。我们在绿油油的冬小麦地里放飞无人机,对仅存的遗址进行踏勘测量。据村干部讲,关城建于川中心,有南北两门,城墙高耸环绕,此处有两条路通往甘南藏族自治州。
从鸣关村驶入被誉为“云端丝路”的旅游大通道八松乡纳沟村境内的太子山林区,茂密的松林里零星点缀着一片白色,无声无息地像一幅梦幻般的水墨画卷。扎子河自然保护点的牌子映入眼帘,由于冬春季防火,我们无法进入保护区内的大马家滩关(扎子河关)遗址。经过协调,同意航拍人员进入,我们就在原地等待。史料记载,这里明代用砖石建成关墙,清末用黑刺、面丹、李子刺等灌木栽扎成寨墙。关口设在两山最狭窄处,关墙东面紧靠石壁,西边数十米,凭险扎墙垒寨,中间留水路,并且有关门哨卡。此处向南,可达甘南藏族自治州卓尼县水磨川。
“咱们路过了苏集镇的苏土司城遗址,城堡保存比较完整。”我介绍道。“那咱们去看看吧。”方志专家们说道。我们从林区顺沟而出,天空湛蓝如洗,偶尔飘过几朵白云,宛如一幅静谧的画卷。汇入草长沟景区,穿过纳沟村向苏集镇驶去。驶入鸣鹿乡方向约2公里,只见有座叫“鱼嘴山”的山梁,上面有占地四十余亩的苏家城。我们爬到山顶最高处的瞭望台,三川汇聚的景象一览无余,对面山顶也有一处同样的瞭望台。可想而知,这两处瞭望台俯视着苏家城的安全。从山腰越过护城渠,便来到占地40余亩、城高2丈余、墙厚1丈余的城墙下。走进城内,里面没有建筑物,满是玉米秆,很难想象这里是明朝年间沙马十九族之一的沙马族自治首府,曾经有衙门、兵营、官邸、贵族府第,以及商铺和沙马族人的居所。我们放飞无人机,测量城池现状。史料记载,土司城建于元代,是沙马族苏土司,其始祖于洪武三年(1370年)归顺明朝,奉旨安插在沙马族地方。苏土司的沙马族为吐蕃一支,是中马十九族之一。族民两千多人,土地千顷,士兵五百余名,并统有中马十九族中的部分部族。其辖地东至果园,西至沙马关,南至安龙关,北至陡石关(今康乐县及和政县部分地区)。城池居高临下,城门派兵把守,南门与对面山顶的瞭望台相呼应,亦有紧急撤退的隐秘通道,城下大河两岸均为族人村落。雍正元年(1723年)三月,布政司将沙马族划归岷州厅管辖,苏家城无人经营,逐渐衰落。清中叶,原沙马里治下的诸多部族也逐渐放弃族号,在汉文化影响下,从半农半牧的生活方式转向单一的农业生产。
在苏集街道餐厅吃过午饭后,我们驶向县城,沿着康卓(康乐县至卓尼县)二级公路向景古镇安龙村安龙关遗址驶去。在村干部的带领下,我们来到挖乍拉尕村幼儿园跟前的大土堆旁,这里就是安龙关遗址。和小马家滩关一样,已经难以寻觅昔日的模样。村干部说,咱们问问村里知情的老人吧。于是,我们登门走访。据悉,安龙关城墙筑在两山夹一嘴的高地上,明清时有关城,占地约五亩,有南北二门,四周有土夯墙及护城壕,有门楼哨卡,常年有兵驻守。民国时期,由民团把守。1949年后,关防失去作用,变成场院宅基。此处到甘南藏族自治州卓尼县水磨川约30公里。
离开安龙关,我们向位于景古镇景古村的水池城(当地人叫旧城)驶去。“这里我熟悉,中央电视台10频道‘影像方志’栏目拍摄过我介绍水池城和景古城的专题片。”说话间,我把大家带到了水池城跟前。城池建在角麻墩下的台地上,三面临水,有用兵古道从城下经过。我们踏勘、航拍,城池东西宽300多米,南北长500多米,城内田地里零星可见昔日的残砖碎瓦。史料记载,水池城建于北魏,太平真君四年(443年)置水池郡,后改为县,隋时为水池县城,唐时废弃。唐代中期,这条古道从长安城沿渭河而上,经渭源县峡城过洮河至水池城,直通河州、甘州、西域,是古丝绸之路上的重要集镇,也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甘肃古迹录》记载,水池县在今临洮县西南九十里景古城附近。北魏为蕈川县,隋为水池县。《狄道州志》记载,水池县兼置洪和郡。《狄道州续志》记载,旧志水池县狄道西南境,接洮岷,其水入洮,今之景古城,盖即古之水池县。“如果将这些保存较好的苏家城、水池城和景古城等按原貌修复,开发为旅游景点和影视城,那将是推动发展的‘加速器’啊!”我们由衷地感叹道。
我们沿着弯曲的山路向景古城方向驶去,路过村庄深处,见到了红军长征途经临夏州唯一的康乐县景古缐家楼。时间太晚了,我们无奈只能择日再看。绕过山梁,只见高高的城墙将村庄包围。我们将车停在满是当归、黄芪、柴胡等中药材的城墙下,只见历经千年风雨洗礼,古城依然雄伟挺立,四面壁立险峻的土崖,一条逼仄的通道,崖下是湍急的杨家河……我们爬上城墙,泥土裹挟着千年前的气息扑面而来。航拍景古城遗址,城建在角麻墩山下的平整地带,城内四角有上城墙的坡道,设有两个城门,分东门(当地人叫上城门)、西门(当地人叫下城门);城呈长方形,东西约300米,南北约500多米,面积大小基本与水池城相同;城墙高约20米,顶端约为6米。景古城建于金代,明时设景古里,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金史》记载,狄道县有景古城。《水经注》记载,蓝川即今康乐城,和博城即今景古城。康乐明时属河州卫,设当川里、胭脂里、景古里。明万历十八年(1590年),青海部族首领火落赤进犯。临洮总兵镇守景古城,数日未开。城内有一条带拐角的主街道,西端是城门。城外东、西城壕东至水池城,西通杨家河,北面直通角麻墩。靠河岸一面是高约30多米的石崖,崖沿距城墙有20多米,悬崖上开有取水小道。景古城历来是洮岷、狄道、河州交汇处的商贸重镇。
还想去草滩乡普巴村麻山沟西侧石墩梁上麻山关、拉麻山村赵家新集蓝川城遗址,莲麓镇足古川村祝固国遗址,康丰乡雍家村西侧康王城遗址,流川乡上古城党川堡遗址,洮州东北部八角大山石岭上(莲麓镇境内)八角关……。走出景古城池,已是暮色朦胧,只能再谋行程。
追寻康乐千年的足迹,感受人间的沧桑巨变。无论是消失殆尽的古关隘,还是残垣断壁的古城池,这些古迹都以其特有的厚重底蕴、历史古韵,如跳动的音符,似岁月的诗行,记载着康乐在历代的兴衰,见证着康乐如今的辉煌与巨变。
作者简介
马晓春,东乡族,中国少数民族作家学会会员,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学会会员,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方志出版社志鉴编纂专家,甘肃省作家协会会员,甘肃省诗歌创作研究会会员,西藏拉萨市作家协会会员,临夏州文联第五届委员会委员,临夏州作家协会理事,《暮雪诗刊》执行主编,《诗文化》签约作家,康乐县地方史志办公室原主任,康乐县作家协会主席。
先后在中国作家库、中诗网、学习强国、《甘肃日报》《甘肃经济日报》《民主协商报》《民族日报》、中国文化旅游网、《甘肃诗歌》《拉萨河》《甘肃文史》《甘肃史志》等,发表散文、诗歌、新闻9300多篇(件),其中有40多篇散文诗歌获“魅力临夏·良恒杯”全国少数民族散文大赛优秀奖,“遵义杯”中国最美游记第五届文学大赛作品奖,吉林市广播电视台综合广播“我和我的祖国”征文大赛优秀奖,第二至第四届“六世情歌杯”仓央嘉措国际诗歌仓央体优秀诗人奖和实力诗人奖。主编《康乐县志(1986--2005)》《康乐年鉴》8部,编辑《稼轩祖籍 人文康乐--2023辛弃疾学术研究高峰论坛论文集》等,编审志书年鉴和行业志鉴15部。 著有《划过指尖的流年》等诗文集4部,主编《康乐》刊物8期。作品入选《炊烟飘过的记忆》《再论中国花儿》《甘肃历史学术研究论丛》《流年絮语.当代唯美作品选》《花儿艺术人生》《河州记忆》《印象临夏》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