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万顺的画鸡情缘

                           著名画家赵万顺

赵万顺 字一帆,1959年生于甘肃天水甘谷县,幼时受家训,喜读书,更爱画画。16岁师从甘肃工艺美术大师何晓峰先生学画花鸟画,1986年毕业于河南大学美术系。后崇拜西部歌王王洛宾和国画大师黄胄,1992年到新疆,加入王洛宾创办的“新疆文化艺术研究会”担任副会长至今。1996年加入“新疆丝路书画院”后担任副院长,现任执行院长。同年加入“新疆美协”。2001年成立“中国美协新疆创作中心”任常务副主任至今。2006年推选为“新疆美术家协会”理事,同年批准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赵万顺的画鸡情缘

黄文杰

一直以来,赵万顺先生是我关注的众多艺术家之一。他对于绘画艺术的执著,就像一位殉道者一样,每天创作至天亮,学而不厌,乐此不疲。

丁酉除夕夜,他忽然来了灵感,拿起画笔,开始画起了在他绘画领域从未涉及过的鸡,并一发不可收拾,以至有了后来获得某项铜奖的成绩,也有了这次百鸡闹春展的缘起。三个月的时间里,为了掌握鸡的神态,他从市场上买来活鸡和它们朝夕相处,最终沉淀下来一百幅画展作品。

在他的展出作品前,我伫立良久,仔细端详,欣喜地告诉他,这次创作的过程,的确打开了他笔墨语言上的任督二脉,在艺术表达上有了不小的突破。

这些年来,赵万顺先生的绘画风格以新疆特色和新疆风情为主。他倾心自然,寄情山水,葡萄、哈密瓜、石榴、雪莲、马、骆驼、大漠、关山和热情奔放的少数民族,这些带有典型西部意象和诗意的绘画,让赵万顺的艺术眼界进入一个更高的境界。适逢农历丁酉年鸡年,中国美术家协会天水写生创作基地主任赵万顺先生,在雄鸡的昂扬啼唤声中,用丹青水墨的语言魅力,在花香鸟语的世界中寻找着另外一种突破。

 

“鸡”与“吉”谐音,在中国国画中,鸡的题材深受历代画家喜爱,赵万顺先生也不例外,他创作的百鸡闹春图中的鸡,千姿百态,栩栩如生,有的引吭高歌,有的注目眺望,有的展翅欲飞。而在在不同题材的作品中,不仅有朝气蓬勃、不顾危险、勇于承担的公鸡,也有护子心切、充满母爱之情的母鸡,更有那一群群憨态可鞠、神情稚嫩、颇为可爱的雏鸡,给人一种亲切感,表达一种和谐之美。

中国的传统绘画,一个是讲究线条与技法,另外一个便是结构与韵致,我认为赵老师己经做到了这两个方面,但他谦虚地说,他只解决了百分之五六十,今后还得好好努力。也许,这也是他的可贵之处,在人人皆可求富贵的当下,他活得很清醒,因为他为艺术而活着。

 


著名国学大师南怀谨先生说过,会看风景的人,会看风景的人,一定会看到它们的神韵,这才是旅行的意义。就像看一个人,你不能看他长的好不好看,而是看他的气质,看他的精气神如何如何。的确如此,孔子当年带着他的弟子游学,以及历代文人的游历,都是在一种自然的状态之下精神游历。在中国传统文化的积淀中,他们以一种饱学之士的谦恭态度,解构着中国山水的人文脉络。唐宋八大家之首苏轼的前后赤璧赋,本来就是一幅直入胸臆的自然画卷,而这样的文化作品,在中国古典诗词中是不胜枚举。中国传统的写意画精神中,人们常说有三种表达,第一种是看山是山,看水是水,这是如摄影照片般呈现的写实语言;第二种是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这便是写意的境界了;到最后是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也是水墨精神的最高境界。这里面的玄机与奥妙,关乎中国水墨精神的最高表达,就像人们所说的雾里看花,醉里看剑一般,将中国传统画的写意表达追求到了完美极致。

 

 

在现实生活中,赵老师有着比一般绘画家更多的滋养,他有幸和王洛宾,刘大为,史国良等大师一起学习和探讨的机会,这为他的艺术创作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而且在生活中,他有着丰厚的物质基础,这又有幸免去了为五斗米折腰的艰辛。善于学习,汲取前辈和同行的所长,又有着极高的悟性,此生对他来说,只有做好一件事,那就是绘画,便是他最好的生活状态。

鲁迅说过:儒学者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眠,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密事。大千世界,每个人有着不同的表达,也有着不一样的生活状态。在我看来,赵老师的人生,就是一位修行者,在他的绘画世界,就像苦行僧般一样,在一次次突破创作的藩篱之后,寻求着另外一种解脱。而这其中的快乐,是他绘画的全部。

令人欣喜的是,这次画展观者如潮,一百幅作品在开幕不到半天的时间里便被所剩无几,被热心收藏的人士拥入囊中。这为他的艺术走向做出了最好的注解,也加持着他的绘画事业走向更广阔的空间。

 

赵万顺美术作品欣赏